(1人评价)
全球商业、科技及投资情报动态

全球知名媒体及机构发布的精华内容

价格 免费

亨利四世在四岁被立为王。随后,他被诱拐到科隆,在大主教的监护下长大。成年之后,重夺王权。然而,国内的诸侯不信任他;国外的罗马教皇试图动摇王权。亨利四世和教皇互相宣布罢黜彼此。

对此,国内一些诸侯们决定,倘若亨利四世在一年内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,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。为保皇位,亨利四世翻越雪山来到卡诺莎宫向教皇请罪。教皇紧闭城堡大门,在亨利赤足三天三夜站在雪地后,才开门饶恕他。亨利四世因此保住王位,史书称赞卡诺莎觐见为一步好棋。

回国之后,亨利四世肃清叛变的诸侯,巩固了权力。随后,他挥军意大利,驱逐教皇格利高力七世,另立新教皇,一洗前辱。由此,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。

教皇格利高力七世的继承者与国王达成协议,解决王权与教权之争。亨利四世成为王权与教权之争最后的胜者。

在这场斗争中,面对国内叛变的诸侯、国外蠢蠢欲动的教皇,亨利四世忍辱负重,历经险阻,战胜敌手。由此可见,成大事者在必要时,需要忍一时之辱,才会有海阔天空。冷面无情的教皇以欺人太甚的方式展现权力,最终客死他乡。可见,尽管占尽优势,也要为对方留点颜面。

[展开全文]

  亨利四世的父亲身患痛风,提前选好仅4岁的亨利四世为继承人。两年后,亨利三世逝世,亨利四世的母亲摄政。1062年,科隆大主教阿诺劫持了年幼的亨利四世,按照诸侯的意愿,将亨利四世培养成一位明君。亨利四世成年后,重新执掌王国的大权。1076年,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绝罚,处以破门律:废黜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。德意志侯爵齐聚商议是否还要继续效忠亨利四世,商议的结果是:如果亨利四世在一年内无法获得教皇的原谅,他们将不会再为亨利四世效忠。1077年,亨利四世被迫来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所在的卡诺莎城堡,目的是请求教皇的宽恕。亨利四世赤着脚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站立了3天3夜,教皇承受了沉重的压力,最终宽恕了亨利四世,这就是著名的“卡诺莎觐见”事件。“卡诺莎”事件意味着罗马教皇权力达到顶峰,但也是亨利四世一个成功的策略。后来,亨利四世打败了鲁道夫,并砍下他的手。当亨利四世的地位稳固后,便前往意大利,驱逐了格里高利,另立新皇为自己加冕,而格里高利七世在流放中度过余生。

[展开全文]

1. 中世纪,德意志国王&罗马教皇 孰是至尊强者?

卡诺莎悔罪(封建皇权屈从教权):格里高利七世开出绝罚,开除、废黜和放逐亨利四世。

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:皇帝代表的是世俗的封建王权,而王权的范围是有封疆之界的政治上的统治;教皇代表的是超越王权的教会势力,在整个欧洲都有强大势力,在思想文化上束缚着各个阶层的人,在中世纪宗教势力强盛时代更积极插手政治上的争夺,此教会超越王权的局面必然导致世俗与宗教的争斗。

卡诺莎悔罪亦是亨利四世的明智之举,使他重新获得人民的支持,但仇恨的根已深种。格里高利七世的流亡便是例证。

2. 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:神圣罗马帝国既不“神圣”,也不包含“罗马”,还不是一个“帝国”。

古罗马帝国由于种种原因在中世纪前本就一直处在分裂状态。帝国境内诸侯遍布,皇帝只是略大些的诸侯,享着名义上帝国首脑的头衔罢了。诸侯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,形成一种松散的联邦结构。

沃尔姆斯宗教协定:皇帝只有世俗权威,教廷则享有神权的垄断;主教需要同时对教廷和自己的君主效忠,他需要宣誓在君主有军事需要的时候出力;皇帝对主教空缺的领土有征税权。(至此,两权斗争暂时告一段落)

 

[展开全文]

授课教师

导师

课程特色

视频(34)
文档(21)
音频(1)
下载资料(2)

学员动态